一、講好第一堂課和最后一堂課
在一門課的講授中有兩次課需要特別提出,是第一堂課和最后一堂課。
第一堂課 講得好不好對整個課程能否順利進行至關重要。這是師生的第一次見面,如果學生對第一堂課的印象好,就為以后的講課創造了良好條件。如果準備不足,學生印象不好,日后要花幾倍的力量才能挽回。
第一堂課是對教師要講的課程在整體把握程度的考驗。所以,須認真對待。切不可看做是可有可無的“過場戲”,它是個“重頭戲”。第一堂課多為緒論課,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要講的課程產生興趣,對課程的總體介紹,涉及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作用,課程的學科基礎、主要內容、知識結構、學習方法和應用前景等多方面。重要的是應用前景和神秘之處。
最后一堂課 多為總結課。教學目標是總結本課程學到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激勵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總結課變成考試范圍圈定課,應該把它講成是一堂總結收獲課。如果這堂總結課的內容能與第一堂緒論課的內容有所呼應就更好。這樣就給學生一個全課程一氣貫通善始善終的完好印象。當然,在實施第一堂課和最后一堂課的教學時,也應努力達到上述講好一堂課的八條標準。
二、課程要常講常新
同一門課、同一節課年年講,會有平淡無奇、不斷重復的感覺,會出現一份講稿用幾年的現象。實際上,課應該常講常新,同一節課每年都必須重新準備,都應該加入新的東西,如新內容 、新體會、新講法、新手段。
這些新的因素會使課程教學發生某個方面、某種程度的少量變化。積累多了,就可能從量變到質變,使課程產生飛躍,產生某種突破。隨著課程的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水平就跟著一起提高了。
只有做到常講常新,才能感覺到講課不是重復性勞動,教師不是教書匠。才能感覺到講課也是一種研究,一種學習,一種提高,一種創新。才能使你對教學產生更大的興趣,產生一種激情。
三、關于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指幫助教師在課堂中的講解而采用的各種媒體,如:計算機控制的大屏幕、錄音帶、錄像帶,實物投影儀、黑板、多種實物、模型教具等,目前常用的主要是PPT,也就是電子板書。
(一)如何設計制作好PPT
1.先有整體教案,后有電子板書方案。先要對一堂課的教學有一個好的整體設計,即教學方案(教案),在確定哪些內容用PPT來顯示。
2.建立標準。要有一個PPT的標準:醒目、得當、藝術。
3.要靈活不要死板。PPT是為了讓教師在課堂上靈活地用,與教師的講解相配合。因此,掌握PPT制作的各種軟件的功能,跟蹤新技術新方法,靈活地用到PPT的制作之中。對于在技術上可以做到類似黑板板書的,盡量做到用PPT也能像用黑板板書那樣能邊講、邊想、邊寫(邊出字圖),展示出講課人的講述思路。
4.認清電子板書的優勢與劣勢。PPT適于展示大圖大表、復雜的平面圖、立體圖,反映事物內部結構的圖和有運動效果的圖,事物動態特性等。在這些地方用PPT比用黑板板書更方便、更清楚、更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但公式推導,例題講解,課堂實際即興發揮的內容等方面,還是它的弱項,應采用板書更合適。
(二)如何運用好PPT
1.避免書本搬家。注意課堂中的講解與PPT的合理配合。有時需要先出字幕(或圖)后講,有時需要先講后出字幕(或圖),有時需要邊講邊出。避免一下子出滿滿的一屏,像一頁書一樣,被學生視為書本搬家。更有甚者,在大屏幕上剛剛出了滿滿一屏文字后,沒講幾句,學生還沒看清楚,又換了一屏,這個效果就更不好。
2.銜接自然、熟練。在一次課的講授中,有時需要多種媒體,如電子屏幕、音帶,實物投影儀或黑板,模型教具和實物教具等,各種媒體之間一定要銜接好,以保證課堂進行的連續性和節奏性。所以,課前必須經過演習,保證課上順利進行。
四、關于啟發式教學
一個人由一事物的激勵而聯想到另一事物叫做被啟發。啟發式教學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地由教師直接注入而來,而是主動地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思考或聯想而來。在這樣多次的學習中,學生養成了勤于思考的習慣,學到了活的知識,提高了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保證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發揮兩個積極性。這是一種理想的教與學的方式,是每一個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但實際做到并不容易。
1.從宏觀上看,學生從進校到畢業的全過程就是一個學校對他進行啟發式教育的過程。學校通過多種精心組織的活動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到怎樣做人怎樣做事的啟發。所以從校長到每個教師都是在做啟發式教育和教學。
2.具體到每門課程,首先要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從整體上給學生一個啟發。讓他自己獲得本學科的主要的知識和能力,悟出怎樣用本課程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從微觀上看,每一堂課怎樣實施啟發式教學?
(1)講一個問題,抓住本質、共性并深刻闡明,剖析,就有啟發作用。
(2)引入恰當的例子,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有效手段。
(3)啟發成功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啟發者給出恰當的激勵事物,如一個問題、一個動作或一件事情等,另一個是被啟發者的有效的聯想。就啟發事件而言,一是提示“一般”(規律、共性特點),引導被啟發者去解決他的“特殊”的問題;二是提示“特例”,啟發被啟發者去解決他的屬于一般性的問題;三是提示被啟發者所熟知的一個方面的事物,啟發他去探知或解決另一方面的問題。第一類可培養分析、推斷能力,第二類可培養綜合能力,第三類可培養類比能力。
4.答疑與討論是啟發式教學最好、最集中的場所。在大課上的啟發性教學一般都是隱含的、非直露的,因為本來啟發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進行的。而最直露的啟發式教學是用在教師與學生面對面的答疑或討論中,因為針對的問題更具體、更個別。在大課中所講授的問題多為一般性的、規律性的、本質性的、共同性的。所以,只用上大課一種教學形式對實行啟發式教學是不夠的。遺憾的是,答疑環節幾乎名存實亡,只是在考試之前幾天才有人來答疑。學生不與老師有面對面的近距離的接觸與討論,怎么能學到活的做人做事的能力呢!
這是目前高校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有學生的認識問題,也有學校組織教學的問題。不同層次、不同形式、不同人數的講授,實施啟發式教學的形式是不一樣的。
五、關于創新或創造性的培養
啟發式教學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高等學校要培養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在本科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在講授中啟發式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基本方法。
2.在具體一門課或一堂課的講授中要特別注意抓住兩頭。一頭是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的透徹講解。一頭是提供盡可能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例子。例子不管是否緊密結合本專業,只要是成功的,相近專業的亦可。因為任何成功的事物都含有成功的共性因素。當然一個例子,不能全面包含所有重要因素。所以要不斷地舉出足夠的例子,以便學生從中提取經驗。例子是生動的、活的,只講條條是不行的。不論在講述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原理中,還是在講述實際案例中,都要注意方法——思維方法、研究方法、工作方法——的傳授,這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3.教師本人要有較強的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身教勝于言教,教師這方面能力強,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學生。
(1)教師應具有創造性實踐活動的經驗和體會,如參加過或正在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等,深知所講授的知識在實踐中的作用。因此講解善于聯系實際,特別是結合自己在創新工作中的成果和體會進行,自然會對學生有創新性的啟發。
(2)教師在當下的教學工作中,是否有創造性。如果教師在自己的面對學生的教學工作中具有創新性,學生會得到啟發。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是有共性的,它會溶化到每一種創新活動中。教育本來就是潛移默化的,你有創新的動機,就可能收到創新的效果。如果教師在面對學生的教學工作中,要求不高,得過且過,照本宣科,沒有創造性,怎么會收到使學生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的效果。
4.創新能力層次。最低層次是模仿(能力),稍高的層次是移植(能力),最高的層次是創造(能力)。能夠達到什么層次,同啟發式教學的效果一樣,與教師的教學有關,也與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關,我們應力爭達到高層次。
5.要想做出高層次的創新工作,優秀的哲學思想不可少。因此,不論什么專業,提煉所教課程中的哲學思維,反過來,結合教學內容加以說明,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會有深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