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育人,需融入
生物化學課程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不但是學習專業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載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知識傳授和強化專業技能外,也注重價值引導。在進行課程教學設計時,教師全面分析、收集及整理生化知識點里的思政元素,梳理提煉出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結合點,進行“融入式”設計,重塑教學目標,梳理教學過程,將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元素有機結合,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和專業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意識,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通過專業課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大大提高了教師專業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真正做到“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
以“三農”情懷重塑育人目標
在思政育人融入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生物化學(下)課程在認知、技能、情感三個維度分別重塑了已有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方面,掌握生物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生物化學發展趨勢和生物化學研究和應用的最新進展和技術;
技能目標方面,培養在生活中應用生化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在科研中運用生化理論知識和技術在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本質的思維能力,在應用層面為高端精準農業的進步和醫藥健康及食品衛生質量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知識和技能儲備;
情感目標方面,發揮課程育人的作用,培養具有牢固的專業思想和農業大學本色的“三農”情懷,以及具備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科學設計,實現知識傳授與思政育人的有機融合
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了細致梳理,找到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契合點,有機融入,提高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和有效性,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情感教育融為一體。
1.在案例中體現“愛農知農為農”精神
作為農業院校的生物化學課程,我們在以生物化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為核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與生活實踐相關的案例,使同學們理論聯系實踐,同時追蹤科研新進展并融入到課程相關內容中,特別是生物化學理論及技術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的案例和研究。例如:根據氨基酸合成途徑設計的除草劑草甘膦、生物固氮以及生物化學技術在現代農業抗病、育種中的應用等。為培養“愛農知農為農”的創新型農業人才服務。
2.了解中國科學家經歷,增強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教師搜集了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科學家、突出的研究成果以及科學研究背后的故事,建立了資料庫,并融入到相關的專業知識點中,展示我國過去、現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使同學們感受科技工作者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在講解“蛋白質的結構”一節時,引入中國科學家在1965年“一窮二白”的時代背景下,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的工作介紹。通過介紹,使同學們感受到老一輩科學家們在強烈的民族責任心和高度的國家使命感的驅動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銳意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
在學習”RNA轉錄”一章,引入施一公團隊解析高分辨率酵母剪接體的研究,這是中國科學家在世界基礎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突破,是對世界科學的重大貢獻。通過對本專業我國杰出科學家的研究經歷與突出貢獻,使同學們了解中國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3.講述學科故事,感受科學精神
通過講述學科知識背后的故事,認識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學習“氨基酸代謝”一章中以甘氨酸為前體合成卟啉環的代謝途徑時,介紹了科學家David Shemin把自己當實驗動物研究代謝的故事,他購買了同位素,標記甘氨酸后,多次服用后抽血檢測代謝物標記情況。同學們在了解專業知識的同時,感受了科學家甘當小白鼠的科學獻身精神,這種精神讓同學們贊嘆不已。
4.借用優美詩詞,助力專業學習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我們用優美的詩詞結合生物化學知識,既感受了傳統詩詞之美,又提升了生物化學的學習效果。
在開始學習“代謝”一章時,教師先引入唐代孟浩然的《與諸子登峴山》詩:“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因為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所以會請湖北同學用方言朗讀詩。在活躍的氣氛中,從社會人事間的代謝引入到機體內的代謝,使同學們感受到新陳代謝的普遍性及其在社會和機體內的重要性。
在“氨基酸代謝”一章中,學習到精氨酸生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反應時,告訴同學們只要記住北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的第一句“京口瓜州一水間”就能記住是精氨酸代謝生成的一氧化氮。“京”諧音“精”,代表精氨酸,“瓜”代表“瓜氨酸”,“一”代表“一氧化氮”,而且精氨酸形成瓜氨酸和一氧化氮的過程中確實是有水產生的。在回憶古詩詞的過程中,輕松記住了生化反應,一舉兩得。
5.學有所用,傳播科學知識
生物化學中的很多知識是與人體身心健康息息相關的。比如糖、脂肪在生命活動中有重要的功能,但是過多就會導致機體物質和能量代謝紊亂,甚至引起疾病——糖尿病、肥胖等。在脂代謝學習了相關代謝途徑后,通過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市場上五花八門的減肥產品和減肥方法,引導同學們應用所學知識辯證分析問題,建立合理飲食習慣,并結合運動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注生命健康。
作為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學生,不僅要通過所學知識維護自身身心健康,還應該做好科普工作,用所學知識幫助親人朋友。
在脂代謝一章通過學習阿司匹林參與的化學反應,同學們理解了它解熱鎮痛的生化機理和它的副作用——增加人體出血風險和損傷消化道黏膜。因為阿司匹林還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因此有很多人在自行服用阿司匹林預防血栓。教師在課程中引入了最新研究文獻,介紹阿司匹林的適用人群和引發內出血的風險,提醒同學們要告知身邊的親朋好友一定不要擅自服用阿司匹林。課后,同學們繪制了精美的海報,對阿司匹林解熱鎮痛的機理及其風險進行了宣傳,將科學知識傳遞給家人、傳入社會,提升社會責任感。
文章來源:中國農業大學教師教學中心 轉自: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