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定位
? 課程在專業培養計劃中的地位與作用:
設置這門課的目標、學生是否具備了本課程所需的基礎(應做實際調研)、課程對后續課程有何影響、若為通識課程,這門課對本專業以外的學生意義何在(如拓展視野、提升思維水平、豐富認知結構……)?
? 選課學生特點:本學期的總體學習壓力、 若課程以外語為教學語言,學生的外語能力是否足夠(應做實際調研)、若不夠,如何應對?
? 學生學習這門課可能會遇到的難點:是否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過,如何應對這些難點?
? 課程定位和學生特點:應如何設定這門課的教學主線(主要理論、重要內容、表達順序……)?
? 教材或資料與課程定位及學生基礎相適應:是否還有更好的選擇(應做國內外多方調研)?
? 這門課以往教學中的可改進之處:明確需要那些方面的改進?
總體策略:教師應該重視一門課在一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學習本課程后,轉化為社會實踐的具體能力。表現在生產中,對應的工作崗位及可發展崗位是什么?
二、學習目標
? 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強化哪些思維模式(如邏輯推理、想象力、質疑能力、包容能力……)?
? 課程結束時,學生應該能夠自行梳理并表達出什么樣的知識體系(主要知識點及其相互間的邏輯關系)?
? 學生應該取得哪些學習成果(作業、作品、考核成績……)?是否與課程定位相符?
? 期待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發生何種變化?
目標策略:有效教學始于知道達到的目標是什么,這個目標不僅教師要知道,學生也要知道。就像作戰一樣,不僅指揮員要知道戰斗目標,士兵也要知道,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個士兵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學習目標要適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學生看到目標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實際教學中老師也不要機械的套用三維的模式(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寫在教案上可以,告訴學生就顯得有些呆板。當然也不是每個問題都包含三維性,但至少要包含兩維:即“什么知識與技能”和“如何掌握這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嘗試把教學目標問題化,就是把一節課要完成的目標設計成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解決了,學生也就達標了。在問題中要包含目標的三維性。如學習數學中的“勾股定理”。如果把問題設計成“什么是勾股定理”就有點太簡單了,學生把書上的定義讀出來或背下來并沒有真正掌握。可以變成這樣的問題:“你能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說明什么是勾股定理嗎”?這一問題本身就包含了知識目標(勾股定理的定義)和過程目標(能夠自己舉例說明);如果能夠聯系現實生活舉例說明就有了態度和價值目標,因為我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活動
? 為達成上述學習目標,教學重點應有哪些?
? 如何讓學生知曉并認同課程的學習目標、要求和自身責任?
? 如何根據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為各部分教學內容分配時間、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或表達方式?
? 怎樣為學生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包括:怎樣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否盡可能地讓課程內容可視化?設置哪些相關情境(生活經驗、既往知識、真實問題、學科前沿……)會有利于學生學習重點和難點內容?怎樣引導學生及時輸出所思所學(提問、討論、測驗、作業……)以鞏固和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 教師應以什么樣的言傳身教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施加積極影響?
? 安排哪些學習活動(如討論、小組活動、展示報告……)可有效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結構策略:教學活動中要明確結構。教材多為模塊結構,每個模塊就是一個主題。教師在備課時要改變過去那種只備一節課的習慣,按照單元備課,把一個單元看做是一個整體,整體安排和設計。要引導學生領悟編者的意圖,理清一個單元的結構脈絡,而不是教給學生一些知識的碎片。讓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一個單元和一節教材,使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狀結構而不是點狀結構。因為只有網狀結構的知識才便于理解和記憶。
四、學習效果評價
? 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了解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狀態(如觀察哪些現象、布置哪些作業、組織哪些測驗……)?
? 如何判斷學生對這門課知識體系的掌握程度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如借助于學生做的思維導圖、創作的作品、考試考核……)?
? 如何評價學生學習成果(作業、作品、方案、報告……)達到的水平?評價標準是否與設計的學習目標相對應?
? 如何了解和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發生的變化?
? 按上述方法評價,能否保證學生成績分布的合理性?
評價策略:多維度的評價是檢驗學生從心里感悟、思維變化、到知識梳理和能力轉化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小組項目任務,設定指標,記錄過程的方式,從而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