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課中,為什么學生的吸收效率各有不同,為什么不同教師的課堂節奏也有所差異?創設高效課堂,需要細致的安排和科學的指導。
01教學關系上表現為:引導與幫助
師生互動中,應該用“引導”與“幫助”的有效互動,來支撐學生的學習,實現有效教學。
引導應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開而不達,引而不發。在教學設計中,要因勢利導,引導不是主宰,而是把表達自由還給學生,把判斷權交給學生,把想象空間留給學生,把創新機會讓給學生。
幫助就是一種服務,要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方式和選擇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與反思;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等。當然,幫助不是包辦,在課堂中要清除教師的“霸權”現象,要克服學生的“盲從”現象。
02師生關系上表現為:尊重與贊賞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在課堂對話中要民主、平等。在師生互動中,允許學生答錯了重答,允許補充,允許發問,創造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和諧課堂。
贊賞是要贊賞每一位學生,贊賞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專長;贊賞每一位學生付出的努力。
03講練策略上表現為:精講與精練
“精講”就是指教師對基礎知識用少而精的語言,抓住中心。通過“精講”可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多動,即動腦、動手、動口。精講就要突出“重點”,學習過程中,引導分析,學懂重點;組織講評,突出重點;練習設計,緊扣重點;板書設計,標出重點;直觀演示,體現重點;課堂提問,問在重點;歸納小結,點出重點等。
“精練”是指練習要少而精,雖然練習對技能學習有促進作用,但過量的練習會產生兩個消極作用:一是阻礙技能的掌握;二是導致技能的退化。即產生練習的“高原現象”。所以向學生提供的練習要有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綜合性,練習方法要多樣化,提高學生練習的成功率,使學生在“精練”中提升學習效果。
04在問題刺激上表現為:創境與設疑
創境就是指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要想方設法創設系列情境,組織大量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學生與問題對話,強化學生對問題的觀察,思維,記憶,不斷鞏固學習成果。可使用以下幾種策略:
媒體刺激。即教師以背景內容刺激問題;以核心內容刺激問題;以重復呈現刺激問題等。
演示刺激。即教師以模擬演示刺激問題;以實物演示刺激問題;以圖表演示刺激問題等。
情景刺激。即教師以活動情景來刺激學生與問題對話或以故事情景來刺激學生與問題對話。
情感刺激。即教師以成功激勵的方法刺激學生與問題對話;以合理調節情感狀態來刺激問題對話;以“移情”手法刺激問題對話等。
設疑。教師要通過設疑,刺激學生對問題探索求知的欲望與熱情。如:在課題上設疑,在重點上設疑,在銜接上設疑,在聯系上設疑,在思路上設疑等。
05關注差異上表現為:分層與異步
有效的教學設計指對全體學生有效,不能只對部分基礎好的學生有效,否則會產生新的不平衡。
在學生之間具有明顯差異的班級中,一定要打破“齊步走”的格局,提倡“異步行”的做法。課堂教學設計中,在面向全體學生,促進人人成功的指導思想下,要協調教學設計的目標和要求,同時調動學生學習可能性的易變因素,使教學設計要求與學生學習可能性相互適應。
06在動態生成上,表現為:促進與應對
促進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進問題的生成。主要策略有:生動的講述策略,技巧性提問策略,引導學生質疑策略,創設問題情境策略,頭腦風暴策略等。
應對就是當課堂動態生成時,要運用教師的教學設計機制開發和利用動態生成資源。主要策略有:傾聽回應策略,因勢利導策略,隨機應變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07在媒體運用上,表現為:整合與巧用
整合是把媒體技術融入教學設計的過程,要發揮“技術”的優勢,改變教師中心論,把“技術”與學科教學設計結合起來,形成相應的引導方法。
整合的方法有幾種:技術與學科整合,技術與某種知識的整合,技術與某種策略的整合等。通過各方面的整合,使之產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準整合之處。要做到整合在關鍵處,整合在疑難處,整合在情境創設處,新知的生長處,思維的障礙處,操作的要領處,知識的延伸處,思維的拓展處等。“技術”的運用不能占用時間太多,防止產生因“技術現代化”而感情淡漠的不良傾向。
08在學習評價上,表現為:發展與開放
發展指對學生要進行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習表現情況的全面考查和反饋,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提示與幫助,以達到促進學生不斷發展的目的。發展性評價則更多是一種自我參照的評價,即把評價結果跟學生以前的表現進行比較,從而發現學生的進步與缺陷,以針對性地進行激勵并提出補救的措施。因此,發展性評價真正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開放指對學生進行開放性評價。“開放”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評價內容的開放。即它不僅對知識掌握和運用知識的熟練程度的評價,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品質的評價,更要注重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二是評價標準的開放。對學生評價不能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而要通過既有一定的共性要求,又有適合各個層次學生的評價標準來評價學生,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對少數表現出有個性特長的學生要進行特殊的評價。
三是評價主體的開放。它既有教師評價,還有自評與互評;將來自各個角度的觀察意見交匯起來,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評價。
09課堂管理上,表現為:反饋與調控
課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饋信息,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信息接受應該敏感,判斷應當準確,處理應當果斷。反饋方法可用提問、觀察、質疑、訓練等收集信息。反饋包括當堂反饋和課后作業的反饋。
在學習過程中,要提倡學習的“自我反饋”,其具體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觀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評價。同時也提倡“同步反饋”,其中“同步”指:與學習內容同步;與學習進程同步;與練習過程同步;與學生心理興奮點同步等。
課堂中的調控,首先是目標調控,即要考察三維目標的貫徹度和達標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維的密度,內容的深廣度,教學設計的進度,訓練的程度,使師生處于“共振”狀態。
10對待自我上,表現為:反思與改進
堅持教學設計反思可以提高教師的創新意識、專業化水平和教師的元認知技能。反思產生于問題,要讓教師自己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找出教學設計中的低效或無效的問題,進行研究。
反思可指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后反思。課前反思會使教學設計成為一種自覺地行為;課中反思會使教學設計高效率地完成;課后反思會使教學設計經驗化。
改進指在教學設計觀念上的改進;對教材及“課標”鉆研方面的改進;對教學設計方法與策略的改進;對教師自身素養方面的改進等。
要提高教學設計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品質中的幾個“度”是訓練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廣度、深度、高度、創新度、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