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時代的新高點,科學把握民族工作新形勢新任務,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上看更多的是一個教育問題,而高等教育在這方面具有獨特的教育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顯然,這是系統工程,必須以“大思政”的視野、“大學問”的精神、“全方位”的維度來推進工作,提升格局,拓寬路徑,做到“三個并重”。
專門教育與全面融入并重。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擴大覆蓋面,做到全員參與。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說到底是一個“思政話題”,只有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才能真正具有實效。我們要積極探索,用好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等載體、方式,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通人才培養方案,與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一起融入學科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和管理體系。
一般普及與深入研究并重。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工作,必然要注重“一般普及”,讓廣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發展史,理解中華各民族共同開拓疆域、共同書寫歷史、共同創造文化、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史實。我們要從歷史深處去弄明白“來龍”,也要與時俱進搞清楚“去脈”。所以,高校要從大思政的角度去抓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工作,還要發揮科學研究的優勢,回答好“中華民族是怎樣的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如何形成和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和路徑是什么”等大學問。這就需要我們搭建專門平臺,建立專門團隊,以高端智庫建設來推動研究的不斷深入,真正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外延、規律、路徑等鉆研透,進而指導實踐。同時,在專業人才培養上,我們要拔高層次,以研究生培養為起始進行高位布局。
理論教學與實踐引導并重。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上,高等教育階段的理論教學是重要的環節,必須做到與實踐引導并重。就理論談理論是枯燥的,也缺乏“體驗”,從而在“入腦入心”上會有差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以是一個理論問題,但其價值側重于回歸到實踐上來。要充分利用老師的言傳身教、多民族師生互動相處、深入實地觀察等,把校園文化平臺建設好,把教學實踐和“三下鄉”做實,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學生的行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