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在海拔4759米的西藏薩嘎縣昌果鄉,有一名普通教師,勤勤懇懇20年,逐漸成長為副校長、校長,把大半青春奉獻給這片雪域高原。歲月和高寒在他的臉上留下鮮紅印記,呈現出最紅、最美、最亮的“雪蓮花”。
他,就是薩嘎縣昌果鄉完小校長強巴次仁。
強巴次仁在給學生輔導作業。旦增曲朗 攝
“我要成為像他一樣的好老師”
“我要成為一名像普布次仁一樣的人民好老師。”初中時,強巴次仁在尼木縣中學教師普布次仁家中看過電視、吃過飯。普布次仁給強巴次仁輔導功課,和他一起參加充實的課余勞動……親切、溫和的普布次仁就是強巴次仁心目中的“好老師”。懷著這樣的初心,強巴次仁考上了師范學校,走上了教書育人道路。
強巴次仁印象最深的是工作之初那幾年。那時候,雅魯藏布江上的橋很少,交通非常不方便。強巴次仁一年也僅能回一趟位于拉薩市尼木縣的老家。那時的學校是土坯房,取暖、做飯要燒牛糞。由于沒有通電,與家里通信都是靠最原始的書信方式……靠著當一名“好老師”的初心,強巴次仁堅持了下來。
20年來,強巴次仁克服過諸多困難,當時最困難的是向農牧區教育意識淡薄的家長開展勸學工作。部分家長不送孩子上學,而是留在家充當勞動力。為此,強巴次仁常下到村子里開展勸學工作,改變了許多孩子的命運。
一次假期過后,日拉村的扎吉并未返校。扎吉的父母都是牧民,認為女孩子沒必要讀書,讓其留在家里放牧。強巴次仁急匆匆趕往她家里,用自己“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對扎吉家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后來,扎吉順利回到了課堂,如今成為日喀則市仲巴縣的一名幼兒教師。
把每一名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
“生活用品如鞋子、衣服需要購買的話,一定要聯系我,我帶你去買。”一次家訪后,強巴次仁了解到石確次仁與父親和奶奶一起生活,家里主要靠父親打短工支撐,奶奶一只眼睛有疾,家里生活比較拮據。強巴次仁自掏腰包買零食給他,讓他感受到關愛。如今,石確次仁升到初中,強巴次仁依然如從前那般對他噓寒問暖,將他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呵護。
關愛,呵護,鼓勵,在多年的教學中,強巴次仁總結出了一套與學生相處的經驗,即先與學生敞開心扉溝通,培養親切感,再拉近師生感情。
針對課業問題,強巴次仁選擇先摸準學生特點,再“定人定科”制定輔導計劃。針對前期摸索出的學生短板,利用業余時間采用游戲、解疑等方式為學生補課。他還將學生結成學習幫扶對子,綜合學生的長短板進行互補。有時,他還買一些糖果、餅干、鉛筆之類的小物品,作為學生進步的獎勵。
“一個都不能少。”嘎瑪旺姆因身體原因,在二年級下學期就休學在家,強巴次仁和同事每個月都開車走50多公里的山路,為嘎瑪旺姆送教上門。嘎瑪旺姆每次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因為一年中難得幾次能見到親愛的老師們。強巴次仁還經常給嘎瑪旺姆買衣服、鞋等,緩解了這個家庭的部分生活負擔。
培養愛國守邊的小衛士
“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刻在昌果鄉完全小學操場邊四角亭柱子上的這句話,因為強巴次仁的執著努力而深深鐫刻在學校師生心中。立足邊境鄉實際,強巴次仁堅持國防教育“從娃娃抓起”,教育全校師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精神,像格桑花一樣扎根雪域邊陲”的囑托。
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強巴次仁安排每周一上午開展國旗下的講話,師生輪流上臺演講。每周五組織學生觀看或收聽愛國主義影視及音頻作品。強巴次仁還聯合轄區武警部隊,帶領學生進營區,參觀武警官兵訓練執勤、會操表演,觀摩邊防部隊榮譽室,聽人民軍隊光輝歷史和動人故事。學校還聘請當地邊防派出所所長和教導員作為學校法制副校長,定期到學校上國防教育課。
隨著2016年昌果鄉完小附屬幼兒園開園,師資隊伍不斷壯大,教師人數由之前的9名增加到如今的23名。這支由日喀則、山南、拉薩三地教師組成的隊伍扎根在昌果鄉,兢兢業業地守護著祖國的邊疆國土。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強巴次仁20年來獻身邊疆的教育事業,恰似一朵傲然綻放、不懼嚴寒的高原雪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