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語言相通,溝通順暢,就會很容易達成共識;如果語言不通,交流有障礙,則容易讓人敬而遠之。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還是情感的橋梁,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溝通、交流、團結,彼此把心貼得更近。
心相通,則情相融;志相同,則力相聚。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煥發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不斷地交往交流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歷史波瀾的沉浮跌宕中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就在于各民族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依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學習和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提,各民族之間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包容、相互尊重,才能更好地加深民族情感,同心同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意志,凝聚起同心筑夢的磅礴力量。
人心相通,語言先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文化認同、情感溝通、信息交流的心靈鑰匙。在內蒙古,通過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群眾打破語言壁壘,更好地融入社會,奮斗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數以萬計的少數民族學子,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成就了更加出彩的人生。從過去的不會說、不會寫、無法交流,到現在的我要說、我要寫、我要增強交流溝通能力……實踐充分證明,學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不斷加強語言溝通交流能力,是各民族共同謀求發展、共創美好未來的必然選擇,更是增進友誼的橋梁、推動進步的動力、實現團結的紐帶。
當然,我們必須要看到,任何一種語言,本身就具備不斷融合、不斷創新的特點。當前,個別人認為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傷害少數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團結,這是狹隘的看法。個別人反對、抵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嘴上說的是維護本民族特色、本民族利益,實際上卻產生了抵制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阻礙本民族的繁榮進步的負面效果。“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內,終將自我限制?;ハ鄬W習、博采眾長,擴大交往交流交融,方能更好地促進民族團結,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語言相通是人與人相通的重要環節。一個國家文化的魅力、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堅定不移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就一定能繪出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美麗畫景,就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