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成良始終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揮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駐村打贏扶貧攻堅戰上傾注了大量心血,受到當地群眾的交口稱贊。
沉到基層解難題
張成良同志1996年參加工作, 現任包頭醫學院離退休干部職工管理處老干科科長。1998年由我校選派到達茂旗烏克忽洞中學支教,支教成效成績突出,當年就被包頭市政府評為“支教先進個人”。正是因為他在支教中的優異表現和具備的下鄉經驗,2014年4月,學校再次選派他到固陽縣下濕壕鎮下濕壕村精準扶貧,擔任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
為了切實掌握村情民情,分析致貧原因,精準發力,剛一入村,他就馬不停蹄地走訪入戶,深入貧困戶摸底,共為314名貧困人口建檔立卡,進行分析研究,寫出了《固陽縣下濕壕鎮下濕壕村5年脫貧規劃》,規劃內容充分結合當地實際,突出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形成的,且多次征求村民、專家意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優勢產業做突破
2014年的下濕壕村,全村農用地大約有7700多畝,其中農田水澆地只有1300畝。六年來他東奔西跑與各部門協調,共開發水澆地1400畝,為當地農戶提高種植質量和收入的同時,傳統農業優勢轉化,調整種植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產業脫貧是他到村后找到的一個突破口。他積極獲得學校的支持,聯系藥學博士,先后5次深入下濕壕村調研,為當地貧困戶在黃芪種植方面提供技術指導和銷售方面的信息,并由我校藥學專家對藥材種植進行年度間輪換指導……為當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
多方聯系助脫貧
充分利用組織幫扶達到精準脫貧,是他又一力行的舉措。針對當地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情況較多,他每年組織聯系包頭醫學院附屬醫院專家為村民義診;為了解決村民就名醫難和看病貴的問題,他溝通聯系學校和附屬醫院在該村衛生院建立了遠程會診中心。同時,他還促成包頭醫學院處級以上干部實行1對2精準幫困;并多方聯系為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26多萬元。通過他的積極溝通,每年“七一”學校都會對下濕壕村貧困黨員進行慰問;每年中秋和春節,學校領導與一對一幫扶責任人都會深入貧困戶慰問,共落實幫扶資金38萬余元。
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與當地干部積極挖掘下濕壕村地處馬鞍山腳下,有豐富旅游資源待開發的地域優勢,積極奔走于包頭文聯,組織作家、書法家、畫家在下濕壕村開筆會,對該村的文化旅游資源進行宣傳和開發,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實惠。
黨建幫扶守初心
為了解決下濕壕村基礎黨建薄弱,脫貧缺乏帶頭人的問題,他與包頭醫學院和市委組織部選派的“五聯五幫”單位聯系完善村委辦公設施,布置黨員活動室,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切實組織開展“兩學一做”常態化的學習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進一步加強了基層黨組織建設,為黨建促扶貧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為了真正做到“志智雙扶”,帶動下濕壕村44名黨員,依托黨建陣地強化宣傳引導,發揮他們在村民中的影響力,大力開展“幸福是靠奮斗出來的”“不等不靠不要”“精準扶貧不是養懶人”等思想培訓會,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創造幸福生活的信心。
措施精準,貴在落實,是他樸實的認知。精準脫貧不能依靠政策兜底,要達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重在這些措施能夠落實落細,切實讓當地老百姓受到實惠。下村扶貧以來,在他的帶領下,下濕壕村從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勞作模式逐漸轉化形成了以種植中藥材和養雞養羊為主的新產業格局,建成了村集體經濟中藥材市場客服中心。張成良駐固陽縣下濕壕村當駐村干部已近六年。這六年中,他全身心的投入脫貧攻堅第一線,自己的小家卻不能顧及許多。父親去世的時候他沒能第一時間趕到、兒子臨近高考他不能陪伴左右、妻子患病住院也怕他分心沒有告訴他,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大家”的幸福生活,他只能含淚舍棄“小家”的日常。在下濕壕村工作的日子里,他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從一名機關干部變成了“農民”,將自己完全融入到下濕壕村脫貧奔小康的事業當中,與當地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大家都親切地叫他成良。
截止目前,下濕壕村貧困戶全部脫貧,順利退出了自治區貧困村的行列,他的工作也受到了當地群眾的認可,在群眾中留下的良好口碑。2016、2017連續兩年,他在包頭市委組織部年度考核中獲得優秀;2017年他所帶領的駐村工作組被固陽縣評為“優秀駐村工作組”;2018年他被固陽縣評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他又被包頭市和自治區教育廳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他在短短的6年里,干事創業、無私奉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