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教師在競賽教學設計中慢慢已經滲透問題意識了,表現在課程目標、課程導入、課程講授、教學活動和課程小結等方面。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展示過程中,只有極少數的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能夠將“問題意識”滲透至整個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多數青年教師在此問題上處理得不夠理想,直接表現為在整個教學展示過程中,要么因缺乏問題而平淡,要么因為問題的不連貫性或者不能夠一以貫之地體現在教學的全過程而使教學過程片段化,即各是各的部分。
在這里主要是針對那些已經有了“問題意識”的教師,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出現邏輯不連貫的情況進行分析交流(這種情況的直接表現是:導課中為了問題而問題的情況比較普遍、教學過程中互動的問題與導課提出的問題沒有關系、課程的總結不能夠回應前面的問題)。
一、什么是講課競賽(包括教學本身)中“問題意識”的一以貫之
顧名思義,講課本身要有明確的傳達意圖和教育目的,就像寫文章一樣,最忌諱的是重復、平鋪直敘的表達,使讀者無法了解作者寫作此文的真實目的與意圖。一節好課要做到吸引人,除了靠講授者一些表達方面的優勢和特長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學情境的設計,使學生自覺地跟著講授者的思路走并深陷其中。記得小的時候沒有其他娛樂方式,聽廣播是我們那個年代孩子們最難以忘懷的記憶:單田芳的《隋唐演義》《三俠五義》、劉蘭芳《岳飛傳》《楊家將》、袁闊成《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田連元《水滸傳》等大師的評書作品,以及讓人們一集接著一集聽的長篇小說連播(比如《李自成》),能夠那么吸引聽眾,讓人們不間斷地跟著廣播走,靠的就是設定懸念。教學雖與表演不可同日而言,但個中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
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地滲透“問題意識”的主要體現
(一)教學目標體現的問題意識
一門課程,一節課、一段課要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基本的前提與保障就是要有科學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其實就是規劃,而規劃的核心就是目的與目標。教學活動不等同于報告、演講之處就在于它的規劃與設計的完整性,能夠形成一個閉環,而教學目標則是這個環的起點和終點,不論是什么類型的課程教學,都不應當是隨心所欲、漫無目的的,至少應當圍繞著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而展開,尤其是素質目標中的價值塑造與價值引導,正是當前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
這種問題意識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為什么教的問題,它決定著教什么和怎么教。現在的青年教師在教學準備時不會寫、甚至就不寫教案,僅憑一本教材、短期內拼成的PPT、甚至直接拿別人的PPT就開講了。這種不研究教材、不研究教學內容、不研究教學方法、不研究教學對象的教學,其效果可想而知。這種判斷不是憑空推測,在大規模的各類講課競賽的展示中,作為被推薦出來的“佼佼者”在教學基本功上的表現,進一步證明了要提高教學質量,絕不是靠短期的演練突擊成功的,而是要從如何寫教學設計練起。因為只有真正開始寫,才會體會到為什么要確立教學目標、怎樣圍繞著“問題意識”來確立教學目的和目標,真正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二)教學內容體現的目標意識
教學目標及其問題意識應當是一門課程,一節課、一段課的核心與靈魂,而教學內容則是教學的“骨架與肌肉”,它支撐著課堂教學,缺乏教學內容的教學是空洞而無聊的。有個別教師在課堂上雖口若懸河,但都是無意義的內容,過后沒有給學生留下任何有價值的知識或者信息。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也是學生掌握做一名專業人才必備的基本素養的途徑和載體。
教學內容的確定是根據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大綱,對于課堂教學的質的規定和要求而定的。在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中,無論什么課程的教師都必須明確的一點就是“不能只傳授知識而不育人”,這是當下課程思政最原生態的要求。當然,切忌在專業課教學中為了思政而思政,隨意改變了課程的屬性,將專業課程思政化,并且始終存在著育人和專業教育兩張皮的現象。
存在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學目標本身不夠清晰、教學理念含糊和問題意識缺乏。有問題相當于豎起了明確的“靶子”,沒有“靶子”何來“命中”呢?因此,講什么是受為什么講制約和支配,也是對為什么講的最好支撐。教學內容的問題意識主要來自于教師對于課程、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消化,更重要的是來自于實踐,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找到學生內心真正的困惑與痛點、才能從現實當中去提煉教學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教學設計體現的問題意識
明確了為什么講和講什么的問題之后,整個教學設計比較突出的就是怎么講的問題。其實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體現著一個基本的道理,就是“教有良法無定法”。通過教學設計,就是要尋找到用教學內容打通教學對象的認知障礙的方法,使教學目標得以實現。
當然,這一實現過程與任課教師在承擔課程之前是否受過科班的訓練、是否有過教學的經歷及經驗、授課者個人對于教學的理解與悟性、是否受到團隊與同伴的提攜與幫助、以及授課者對于教學熱愛與否和投入的多少等條件有關。這也就是同樣作為教師,在教學導入中是否有效與教學內容銜接、教學內容講授中是否做到話語的有效表達、在教學過程中互動話題的設置、在教學總結與小結中能夠準確地概括歸納講授內容并回應導入引出的問題時,差距為何如此之大的原因。
教學活動既是聰明人從事的職業,同時也是有心人從事的職業。說其是聰明人的職業是因為教學是藝術,需要有悟性去感知;說其是有心人的職業是因為雖未經過專業訓練,雖沒有經驗的積累,只要肯學習、肯投入并熱愛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與積累,也一定會走上理想的職業之路。因此,教學設計中體現的問題意識是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逐步摸索的。與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相比,我們的年輕教師雖不輸在知識上但會輸在教學的經驗上,輸在對于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的教育能力的得心應手上。
大學課堂所應具有的狀態應該是,課堂教學是從問題導入開始、經過破題及有針對性地對所提問題的講解、回答了或者引導學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并在課堂小結或結束之前在概括的基礎上進行點題回應,使一節課充滿了引發思考的問題和引人入勝的邏輯。好教師還有一個優秀的特質就是他不僅能夠告訴學生是什么,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設置問題、提問問題而引起學生思考為什么。
所以,在大學的課堂上,要實現這樣的課堂教學,對于任課教師的要求非常之高。好教師不僅能寫,更要能講,講不出來的、所講內容別人不喜歡聽的教師算不上是好老師。同時,出于自尊心,從事教師職業不應當把吃飯與生存作為自己的最高追求,能夠受到學生喜歡、能夠得到社會尊重、能夠實現自我價值才應當是一名教師的理想。
文章來源:老夏說課 選自:高校教師專業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