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全面回顧了抗疫斗爭的非凡歷程,充分肯定了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取得的重大戰略成果,強調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使之轉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這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用1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用2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進而又接連打了幾場局部地區聚集性疫情殲滅戰,奪取了全國抗疫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同時,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二季度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上都走在世界前列。時間作證,歷史銘記!從寒冬到金秋,在過去8個多月時間里,中國經受住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壓力測試,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彰顯了中國的強大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交出了令世界贊嘆的“中國答卷”。
疫情防控是硬任務,改革發展是硬道理。疫情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醫療、科研、生產、安全等社會系統的方方面面。我國長期積累的雄厚物質基礎、建立的完整產業體系、形成的強大科技實力、儲備的豐富醫療資源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堅強支撐。例如,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堅持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第一時間研發出核酸檢測試劑盒,用10多天時間先后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辟600多個集中隔離點,19個省區市對口幫扶除武漢以外的16個市州,在最短時間內實現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跨越式提升,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等等。我國這樣迅速開展全方位的人力組織戰、物資保障戰、科技突擊戰、資源運動戰,取得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維持了經濟社會秩序穩定,沒有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是不可能做到的。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評價,“中方行動速度之快、規模之大,世所罕見”。抗疫斗爭偉大實踐再次證明,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積累的堅實國力,是從容應對驚濤駭浪的深厚底氣。
與新冠肺炎疫情做斗爭,既是物質基礎的角力,更是精神力量的抗擊。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在抗擊疫情的大戰大考中鑄就的偉大抗疫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深厚的仁愛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頑強意志,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和衷共濟、愛好和平的道義擔當。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偉大抗疫精神將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共同構成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強大力量和精神財富。
鑒往事,知來者。恩格斯指出:“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種歷史的進步,既來自于在抗擊災難中總結的經驗與啟示,也來自于在抗擊災難中鑄就的強大精神力量。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在前進道路上將面臨更多風險挑戰和逆風逆水環境,更需要從偉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力量,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不斷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