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方面強調要注重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這兩種評價方式各有側重點。
一、過程性評價
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和動態性。它可以幫助老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高階能力的形成情況,便于調整教學策略并給學生提供必要的指導幫助。
過程性評價的設計一般側重以下幾方面:

1. 學習態度和學生參與度: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小組合作、作業完成情況等方面的表現。
2. 學習策略的運用:觀察、評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時間管理、資源利用、問題分析、方案提出、問題解決等方面的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提升的情況。
3. 知識與技能掌握的評估:可以通過小測驗、作業、實驗報告、活動方案等形式,動態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4. 學生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完成之后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互評,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收獲與不足,并從他人視角了解自己的表現,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以及自我監控、自我調整的能力。
二、終結性評價
通常在課程或教學單元結束時進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技能運用能力、
問題解決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方面的表現做一個全面的評價。
終結性評價的指標包括考試成績、項目完成情況、實踐報告的質量等。
在教學中,要發揮評價方法的理想作用,評價內容的設計要具有互補性,這樣才能避免重復,得到更加全面的教學反饋。

1. 與教學內容相融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老師要考慮如何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整合到教學內容之中。比如在一個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項目過程中的表現來進行過程性評價,而在項目結束時通過評價項目成果來進行終結性評價。
2. 設計連貫的評價內容:評價內容要能夠反映學生從學習開始到結束的整個過程。比如,在學習初期設置幾個基礎的知識點測試作為過程性評價,然后在學習結束時運用該知識點設計一個綜合性的考試或項目,作為終結性評價。這樣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
3. 利用多樣化的評價工具:利用不同的評價工具來收集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的數據。例如,使用在線學習平臺來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參與度,在課程結束時,通過傳統的筆試或口試來進行終結性評價。
4. 評價主體多樣化:為了保證評價的全面性和客觀性,教師要設計多種評價形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等。
以上是“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高效落地的參考建議,希望對老師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