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就要堅定不移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突出創新引領,增強制造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調研組在南京召開調研座談會。
如何發揮好創新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局中的關鍵核心作用?怎樣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進中央調研組圍繞這一課題,在江蘇和四川等地開展2023年度重點考察調研。
此次考察調研由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分別帶隊。

調研組實地考察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
調研組認為,選擇江蘇和四川作為實地調研省份,因為兩省既是制造業大省,也是人才大省,具備制造業規模體量大、產業結構多元、創新氛圍濃厚等優勢。民進中央希望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地方關于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融合的舉措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建議,為中共中央決策提供參考,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強化制造業的創新引領,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問題很重要,構建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很關鍵。調研組將加強科技與產業相結合、提升創新效率作為重點,走訪多家實驗室、研究院及創新平臺,深入了解科研進展,考察成果轉化情況,聽取意見建議。
高分子材料、半導體封裝技術、傳感芯片……走進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一個個高精尖技術的應用展示映入眼簾。
“如何找到產業發展的‘真需求’?”“怎樣用技術賦能產業升級?”“創新成果如何輻射更多區域?”……調研組一行邊走邊問,詳細了解情況。在得知研究院通過“撥投結合”等模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組織實施一批創新項目后,調研組就如何更好孵化前瞻引領性技術、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展開熱議。
“產業鏈的背后是創新鏈,創新鏈的背后是人才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一個關鍵就是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研組認為,要進一步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構建起人才、資金、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體系,加快創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流動,推動科技供給與產業需求融通對接。
強化制造業的創新引領,要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讓企業創新的“底子”厚、“底氣”足,就要解決面臨的切實問題。每到一處,調研組都深入企業,詳細了解創新成果和困難挑戰。
沒有臟亂的環境和設備轟鳴,走在宜興城市污水資源概念廠,只見環廊相接、鮮花掩映。采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一滴滴污水在這里化濁為清、循環利用。
“污水治理有哪些新工藝新技術?”“工程試驗推向市場的難點在哪里?”“企業研發經費是否充足?”“和產業鏈對接是否順暢?”……調研組格外關注企業創新進展,就相關問題與現場負責人一一探討。
雙良集團形成多晶硅核心裝備、單晶硅材料、電池組件光伏產業鏈,深耕清潔能源技術研發及裝備生產;江蘇華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圍繞報廢汽車拆解、廢鋼、廢舊磁材以及其他材料綜合回收利用,做大循環經濟產業鏈;海瀾智云自主研發適用工業場景的底層控制系統,推動傳統企業轉型……走訪中,調研組看到很多企業用創新應對外部壓力,掌握關鍵技術、拓展發展空間、賦能產業升級。
調研組認為,要進一步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傾聽企業心聲、解決切實困難、落實各類政策,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培育壯大新動能。
在江蘇調研期間,調研組組織召開座談會,聽取各地有關部門系統介紹推動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化升級情況。
調研組了解到,江蘇把產業科技創新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創新平臺和制造業人才隊伍建設,完善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領域組織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部分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同時,當地也提出“科教資源和產業發展契合度有待提高”“知識產權基礎服務供給保障不夠”“人才激勵政策有待優化”等難點。對這些問題,調研組一一記錄,并準備在撰寫調研報告時進一步歸納總結,從政策層面加以求解。
在四川期間,調研組以實地走訪、聽取介紹、座談交流等方式廣泛了解當地制造業創新發展情況以及面臨的困難問題。
調研組認為,制造業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優化升級的核心要義同樣是科技。要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強促進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政策保障,完善財稅金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等配套體系,引導企業樹立和鞏固信心,推動制造業穩步發展。
據了解,為了做好今年的年度重點考察調研,民進中央在前期開展預調研,同時委托全國29個民進省級組織及相關專門委員會開展同步調研,在全國范圍內了解情況、聚焦問題。民進中央調研組下一步將充分梳理吸收此次調研成果,綜合實地調研、委托調研、問卷調查和座談等情況,形成調研建議和報告,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意見建議。
中央統戰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有關部委和單位同志參加調研。
來源:統戰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