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運與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6月1日至2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邃,在社會各界引發熱烈反響。大家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出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召,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戰略性、指導性。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深悟“五個突出特性” 加深文化認同
從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到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為中華文明“精準畫像”,引發強烈共鳴。
“總書記對中華文明作了最精準的概括、歸納和抽象,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在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所長邢廣程看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緊密連在一起,形成了中華文明的整體特征。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綿延不絕,“連續性”和“創新性”是其守正創新的精神特質,“統一性”與“包容性”體現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平性”則彰顯“中正平和”的價值理念。
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更應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邢廣程說。
“總書記提出的五個突出特性,有助于我們全面把握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是理解中華文明精髓要義的關鍵。”《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程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彭勇認為,中華文明所倡導的“天下一家”“內治外安”以及“大一統”思想,構筑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石。
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經過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層面的廣泛交往和全面交流,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我們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工程,就是要把握歷史主動,繼承優良傳統,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挖掘、整理、宣傳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中國史學的智慧和力量。”彭勇說。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大一統’思想是中華文明發展歷史經驗的總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結晶,各族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根深蒂固。”孔子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首席專家齊金江說,“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為了鞏固統治安定天下,紛紛主動學習儒學典籍,尊崇儒學。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伸到各民族文化中,加速了其在全國范圍內的傳播,促進了各民族更深層次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加深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發展史表明,中華文明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在‘以禮相待’中‘求同存異’的開放包容體系。”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會長鄭筱筠表示,具有兼容并蓄精神氣質的中華文明為多元宗教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對話、溝通、融合的平臺和途徑,決定了中國宗教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中華文明的包容性有助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留住歷史根脈 傳承中華文明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中華文明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寶貴的典籍版本,強調要“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總書記對古籍、古文字的重視,歸根結底是對中華民族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孫伯君認為,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民族古文字所記錄的歷史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民族古籍內容與漢文史料互證,從不同的視角呈現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過程。加強對民族古籍的闡釋,可為汲取歷史智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重要參考。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中國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中華大地各區域不斷出土的文物遺存,實證了中國早期考古學文化發展突出的連續性,也昭示了五千多年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史。”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考古學會邊疆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魏堅表示,中國考古學界應發揮考古學以實物資料研究為手段的長處,透物見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文化自信,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正因為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視和關心,中國考古事業進入發展快車道,走在世界考古的前列,中國考古也迎來第二個百年的春天。”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周必素表示,作為一名基層文物工作者,要繼續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拓展考古的發展思路和路徑,推進考古資料的研究和闡釋,促進考古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為中華文明探索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 推動文化繁榮
在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兩個結合”的重大意義,深入闡明“第二個結合”的精髓要義: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
“‘第二個結合’不僅是黨史上的理論創新,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二者相互契合,其中很多基本價值原則是一致的,而且二者還可以相互成就,從而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莫礪鋒說。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體大思精、論述眾多,中華文化更是源遠流長、卷軼浩繁,要想實現二者有機結合,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就必須熟悉這兩大來源不同的文化、理論資源,找準二者的契合點,并以此為基礎展開精細的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魯太光表示,作為文藝理論工作者,要靜下心來認真學習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實際工作中以嚴謹的研究推進“兩個結合”,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有情。
守正創新,固本開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唐克軍認為,要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秉持開放包容心態,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