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疆考察時強調,“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系統研究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性問題,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從文化立場與哲學思維、學理架構與實踐等方面,實現對西方傳統民族學科的基礎性、系統性突破與修正;要重點揭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所基于的文化視野、價值追求、關于民族基本屬性的理論核心主張等邏輯基礎和基礎理論問題;要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總路徑,為妥善應對理論與實踐交織的復雜而重要的具體問題做好理論準備。
文明視野:在文化現象與民族現象一致匹配關系中研究民族問題
民族演進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社會形態演進的進程與結果。民族研究視野應定位于人類文明形態層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厚德載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學科理論視野、哲學思維等學術基底上,與西方傳統民族學理論進行碰撞,必然要求對后者作出相應修正。
第一,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把民族學研究視域拓展到人類社會演進的全域全過程,以不同文明條件和背景為前提條件,使民族學覆蓋不同文明板塊,提供了揭示民族本質及運動規律的新視野。
第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通過文明形態視野,考察不同文化價值觀背景下的民族演進運動及其互動,使民族依托的文化背景與其交互的實踐相吻合。在學科理論與實踐關系一致性互動上,解決西方傳統民族學理論的文化設定與不同文化背景下民族運動實踐之間的時空錯位問題。
第三,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立足中國歷史,以中國哲學、文化價值觀為背景,對自身價值判斷、目標追求、衡量標準等進行前提性設定,并展開理論體系構建。
西方傳統民族學根植于西方社會,以西方文化價值、思維、實踐主導構建,西方價值觀自然成為民族學理論架構的預設性基礎。人文社會科學不能忽視文明差異所決定的對價值觀進行前提性設定的差異,要把學科理論顯性或暗含(自明性)的哲學思維和價值預設作為首要問題。
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被翻譯介紹到我國,不少人開始用現代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各學科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在向西方學習過程中,一個可能被忽視或輕視了的問題是學科暗含的對價值觀的前提性設定。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一些學科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時,就可能會面臨文化理念錯位、基礎理論支撐不足等“卡殼”“卡脖子”問題。
哲學價值觀:對西方傳統民族學理論價值觀預設的修正
文明形態差異歸結于哲學思維和價值觀不同。西方現代文明著眼點是個體,中華文明強調整體。西方以“教法”為文化背景和運動主線,中華文明主張德主刑輔、以德化人,用德治規范主流價值、社會秩序建構。作為人類文明特有板塊,在歷史文化傳統、客觀條件、驅動力量、方向選擇等方面,中國的民族演進與西方相去甚遠。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基于中華文明價值觀,堅持以“整體”“大同”等觀念為代表的中國哲學思維和價值指引,勢必對西方傳統民族學理論架構的價值觀前提及理論架構進行審視修正。一是修正民族學理論設立的前提條件,涉及文化視野、哲學思維、價值觀預設等。二是對基于中華文明哲學、價值、體制與實踐為支撐的民族學基礎理論與體系進行調整建設。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以修正傳統理論為前提,進而創新基礎理論來因應、破解民族學面臨的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的新老問題,推動民族學創新發展。社會科學相關力量要充分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在哲學思維方面的突破,認識其在加快中國特色民族學建設、服務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核心主張:民族的基本屬性是社會形態文化屬性
在起點上認識民族,強調的是民族的自然屬性特征。但是,在過程和結果上認識民族,更多看到的是民族社會運動的歷程和結果,強調的是文化與社會綜合(社會形態文化)屬性特征。
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強調民族學考察最基本的維度,即社會形態文化,把民族作為時空維度與社會維度疊加的相對概念。民族作為歷史范疇,其演進主導、決定性力量是文化社會運動而非自然因素。民族是以自然屬性為起點、以文化社會屬性為終點,集自然與文化社會屬性為一體的社會形態文化共同(群)體。
社會運動的文化起點和價值選擇與導向又是不同的。文化是民族演進的主導動力、因素。現代民族大多為文化與社會要素共同群體,基本屬性為社會性、文化性而不是自然特征。因此,民族的本質在于以文化為內核的社會形態文化性。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堅持把文化認同作為最深層次的認同,體現出對民族基本屬性為文化社會屬性的認識定位。
中華民族演進史與中華文化相輔相成,是人類文明層級上的板塊歷程,歷經數千年形成了獨具特點的運動范式、軌跡和結果:以“一體”價值目標為主導,以政治與道德為紐帶,各群體間經濟、文化、自然全要素的互動、連接、融合、歸聚。“一體”的核心是政治社會制度整體化,“一體”的內涵是道德規范、語言文字、禮制同一化。文化的多元一體與整體化,是貫穿中華文明史的一條主線,形塑了中華民族的典型特征。新時代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中華民族發展提供了強大引領。
構建路徑:建設中國特色民族學的理論與實踐
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包括理論之道。解決民族工作實踐重大問題,必須加快基礎理論建設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就要推進中國特色民族學理論及其指導下的具體實踐。需要指出的是,建構與解構是共同體建設的兩個方面。“進取性”構建必然意味著“防御性”反解構,即解構分離主義。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彰顯中國歷史文化與理論特質,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構建國家共同記憶,描繪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遠景。同時,以下兩條路徑需要得到足夠重視:
第一,中國古代就形成的“國人”人群認知思維,已經積淀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路徑依賴。要聚焦增進共同性,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
第二,“德化”“德服”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路徑,孕育出歷史上處理民族關系、加強邊疆治理的智慧和模式。中央王朝以“德治”“德服”強化了“大一統”的精神聚合。要充分發掘“德化”的歷史智慧和現代價值。
此外,要加強對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例如,長期以來,由于民族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學術問題的分歧或模糊,加之一些政治力量的工具化,民族的文化社會屬性被曲解、泛化,出現了單純以語言或宗教來定義民族的“語言民族”“宗教民族”觀點,造成了社會思想認識問題。要清晰揭示民族的文化社會本質屬性,廓清民族與語言、宗教的關系,做好理論梳理和建設工作,一手抓共同體意識建構,一手抓“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解構。
又如,當前在面對重大現實問題時,民族學還存在國際視野、國際影響方面的局限。對有關民族源流問題的研究,在立定于中華文化圈基本視野的同時,也須主動掌握并駕馭更多域外史據史料,更加積極有效地爭取學術主動,實現學術主導。
(作者系新疆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新疆第二醫學院院長)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