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中央王朝在西部地區實施了“用馬易茶,固番之心,且以強中國”的茶馬交易政策,用內地盛產的茶葉換取青藏地區盛產的馬匹。青藏地區相對閉塞,當地從事貿易活動的人不多,在地理上接近青藏地區、有經商習慣的內地漢族和回族商人,通過“歇家”(指客店,行旅和商人歇腳之店)這一載體,成為內地與青藏地區貿易的主力軍。
青藏地區氣候高寒,居民主要經營牧業,人們生活必需的布匹、食鹽、茶葉、紙張等,主要通過與內地貿易獲得。而青藏地區盛產的馬匹作為古代重要的作戰工具和交通工具,自古就是內地和邊疆交流的重要物產。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注重內地與青藏地區的貿易。
明朝在西寧設立茶馬司,管理茶馬交易,引導內地商人將茶葉運到邊疆地區,既滿足了當地的需要,又維護了邊疆穩定。清朝多次用兵青藏地區,由商人攜帶物資隨行供應。這些商人在供應軍需的同時,多利用時機在當地進行交易,以便獲利。在此過程中,西寧因優越的地理區位逐漸發展起來,成為民間貿易中心。
面對交易中存在的語言不通、風俗不同、價值判斷有別等問題,商人們意識到,需要一個溝通雙方的中間環節,完善交易鏈條。于是,作為中介的歇家出現了。
最初,歇家是由內地商人特別是長期從事邊地貿易、熟悉當地情況的商人創辦并經營的。所謂“歇家”,就是一個大客棧,供來往商人歇腳、存放貨物及馬匹牲畜等,相當于內地的會館性質。但是歇家不像內地的會館主要為本籍商人服務,而是為交易雙方服務。據統計,清中期以后,山(西)陜(西)地區商人在西寧和湟源設立的歇家,有明確記載的有38處。至今,湟源還有埋葬山陜地區商人的墓地。
隨著貿易規模的擴大,內地商人自辦的歇家已經不能滿足雙方貿易需要了,特別是語言問題,始終是交流溝通的主要障礙。于是,久居當地的漢、蒙古、藏、回等各族商人乘勢而起,在晚清時期已經成為經營歇家的主力。其中,較突出的代表是青海湟源商人李耀庭。
1868年,李耀庭出生于湟源縣李大村一個漢族家庭,他從小就生活在各族人群中間,熟悉當地各民族語言和風俗習慣。少年時代,李耀庭為了生計進入商號當學徒并成為伙計。他勤奮好學,聰明能干,很快就開始自辦商號,經營牧區生意。1895年,李耀庭已經成為湟源地區歇家之首。
李耀庭以人熟、地熟、行情熟、精通蒙古語和藏語著稱,與蒙藏王公以及地方官員關系良好,交情很深。牧區各族群眾都很信任他,愿意把自家的物產交給李耀庭的歇家幫忙轉運轉賣。在李耀庭的帶領下,李氏家族以湟源為中心不斷擴大貿易規模,向西環青海湖到拉薩,遠達尼泊爾和印度,向東至北京、天津,并通過洋行開拓海外貿易市場。
隨著青藏地區本地歇家商人的崛起,山陜地區的歇家商人逐漸退出中介貿易,轉而將內地販運來的貨物交與當地歇家,當地歇家則將皮毛、牲畜等商品交與山陜地區商人販運至內地。各民族商人共同參與內地與邊疆的商品貿易,極大促進了商品流通,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經濟交流,不斷滿足內地與邊疆各族群眾生活需求,有力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