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和宗教問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的本質是對支配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是一種唯心主義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科學闡明了宗教產生的根源、本質、發展和消亡規律以及社會作用、無產階級政黨處理宗教問題的原則等基本問題,為我們黨正確認識和處理宗教問題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指導我國宗教工作實踐,形成了系統的關于宗教工作的理論和方針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中國化的新境界,為我們做好宗教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動力,是新時代做好宗教工作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宗教和順是和諧穩定的保證。縱觀古今中外,無論任何時候,民族之間團結一致,就能凝聚起眾志成城、奮勇前行的力量;宗教領域和順平靜,就能迎來經濟社會的興旺發達、和諧共進。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就難有安定團結大局,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現實的召喚。要清醒認識到,宗教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具有長期性、國際性、復雜性的特征,做好宗教工作,需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堅持問題導向,突出重點問題,把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牢牢堅持好、貫徹好。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把認識搞準確,行動才能有方向。宗教工作本質上是群眾工作,“導”應該是我們對宗教問題的正確態度,關鍵是要在“導”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準。要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努力把宗教教義同中華文化相融合,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做到“導”之有方、“導”之有力、“導”之有效,積極引導信教群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任何事物總是利弊交織,宗教也是如此,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當今世界,宗教問題處理得好與不好,仍然是檢驗一個國家能否有效維護社會穩定的試金石。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是調動積極因素、抑制消極因素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既不能只注重抑制消極因素,也不能只注重調動積極因素,而是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引導宗教和宗教界人士努力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服務。
“奉法者強則國強”。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政策。充分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關鍵在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不斷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一方面,要不斷改進管理方式,保護廣大信教群眾合法權益,引導廣大信教群眾正確認識和處理國法和教規的關系,增強他們依法依規開展宗教活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要對“打著宗教幌子”的不端乃至極端行為予以依法打擊,堅決與宗教極端思想作斗爭,維護宗教和諧、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信仰的本質是正行。”我們堅信,只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能夠推動宗教工作同國家發展相適應、同人民愿望相適應、同時代精神相適應,不斷開創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新局面,畫出最大同心圓,共筑偉大中國夢。
來源:內蒙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