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指明方向。公民道德涉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各個方面,要通過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重視道德教育,樹立正確觀念
學校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學校的道德教育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遵循學校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具體而言,在高等學校的“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中增加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方面的內容,從歷史、民族、政治、社會和法律等多個視角解讀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科學內涵;在中學“地理”“歷史”“公民”等課程中增加相關民族知識,向中學生宣傳“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理念,讓廣大中學生牢記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牢記我們的遼闊疆域、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偉大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通過專題報告會等形式,讓小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
民族博物館、民族英雄紀念館、民族文化園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圖書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場所,要結合自身功能特點開展道德教育,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其中。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基地場館在展覽民族文物、藏品和資料時,應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大背景下,宣傳各族人民在共同締造偉大祖國的歷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所發揮的作用。
優秀文藝作品的傳承與傳播,是潛移默化開展道德教育的方式。要弘揚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主旋律,一方面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積極創作引領風尚、啟迪心智、滋潤心靈的時代作品,陶冶各族群眾的道德情操。
推動道德實踐,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如果說道德教育側重于外部環境對公民道德養成的氛圍營造,那么道德實踐就是公民主動參與道德素質提升的主體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道德實踐,應當貫穿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行動之中。
交往建立在平等和誠信的基礎上,只有認識到雙方地位平等、彼此信守承諾,才能實現有來有往,不斷的交往又進一步加強了平等和誠信。交流建立在互助和進步的基礎上,只有認識到對方的優點并主動靠攏,而且雙方也愿意互助分享,才能實現互動溝通,頻繁的交流又推動雙方向更好的方向發展。交融建立在包容和友愛的基礎上,只有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才能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諧的交融又鞏固了各族人民的包容和友愛。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道德實踐,首先是各族群眾在私人領域的個體行為。例如,在共居中涵育家庭美德,注重鄰里關照;在共學中培養個人品德,促進同學友愛;在共事中踐行職業道德,開展團隊合作;在共樂中提升社會公德,鞏固團結氛圍。其次是各族群眾在公共領域的集體行為。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是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工作,也是各族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激勵的實踐方式。除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及各省(區、市)召開的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外,各州(市)及其職能部門還結合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州慶縣慶等特殊節點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各族群眾在參與創建的過程中增強了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深化了愛國主義情感。
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擴大民族團結增量
網絡空間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網絡信息內容廣泛,影響著各族群眾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各族網民在上網過程中,要秉持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自覺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網信部門和網絡相關行業組織對網絡從業人員開展教育培訓時,應當增加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方面的內容。網絡平臺要履行維護民族團結的社會責任,把網絡建設成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臺。網絡治理專項行動要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網絡輿情監測系統要及時研判網絡輿情形勢,掌握主動權。
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貫徹實施憲法與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內在統一性,依法治理民族事務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高度一致性,要發揮法治對道德建設的保障和促進作用。
要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要堅持一視同仁、一斷于法,依法妥善處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證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權利、平等履行義務,確保民族事務治理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