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減弱,從根本上說,還是我們的理論創新和話語表達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結構和治理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對此缺乏理論上透徹的解釋
●要做到建設性的批判,就必須不僅對他者進行批判,而且對自己也采取反思的、批判的態度。過去往往批判別人,而對自己的不足反而忽視或遮掩,這使公信力受損
●在話語權競爭的背景下,重塑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批判力,要變革和完善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
當前,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力減弱了,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只有直面現實,才能找到問題根源并加以解決。
哪些原因導致了馬克思主義影響力減弱
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力的減弱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這主要是蘇東劇變使社會主義處于低潮,許多人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顯得有些被動。西方世界很多人彈冠相慶,福山提出了所謂“歷史終結論”,許多觀察家認為西方已經“不戰而勝”,成為冷戰的贏家。面對這種局面,世界范圍內左派似乎一蹶不振,馬克思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處于低潮期。
馬克思主義社會影響力的減弱,也有著現實的社會原因。首先,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需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以西方為師也造成了我們對西方仰視的心理定勢和自卑心態。其次,中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巨大變化,社會分化、利益多元化和思想的多樣化,這種空前的多元狀態,不僅使社會成員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呈多元化趨勢,也使我們的精神世界一時難以自安,理論自信的定力不足。三是市場經濟和新媒體的相互作用:公共領域的形成造成公民自主意識的提高,方興未艾的知識經濟對創新的需要,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挑剔眼光。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按單照收所有的社會勸誡和理論教導,這必然給我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與教育帶來新的困難。
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革命的批判的辯證法。世界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使生產方式和體現生產力發展方向的階級構成發生了很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治理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我們對此缺乏理論上透徹的解釋和說明。話語表達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這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的解釋和批判力,從而減弱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影響力。
如何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批判力
馬克思主義的魅力就在于其對現實的革命的批判力量。因此,在新的形勢和條件下,要恢復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影響力,我們首先必須增強理論自信心,彰顯馬克思主義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銳利武器的現實批判力。所謂現實的批判,就是從發展的眼光看到當下的局限性,從理想的視野看到現實有待改進的可完善性。
第一,要正視和回答當代中國社會面臨的時代性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所在。在經濟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以及信息技術背景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如何認識當代社會,如何回答時代問題,我們應該依靠誰、團結誰、爭取誰,我們應該倡導什么、改造什么、限制什么,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并且給出答案。
第二,必須立足于理論創新,在先進性上下功夫,著力彰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世界意義和普遍性的品格。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同時又是面向未來進步的事業,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也應該有普遍的參照價值。理論創新必須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著力解釋時代性的重大實踐問題,但這種實踐就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具有普遍的世界歷史意義;理論創新還必須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激發中華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創造力,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和創造性拓展,創造更加燦爛的新文化,這種新文化也必然具有人類普遍的意義;理論創新更需要基于人類歷史未來發展的前進方向,著力引領時代發展,這樣才能真正站在歷史發展的前列,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我們必須把理論上升到普遍意義,上升到普遍意義的理論才具有理想性,具有理想性的理論才具有社會規范力量和現實批判力量,才能引導歷史前進的步伐。我們必須站在歷史的一邊,即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站在理論體系和價值體系的制高點。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要講特色,而且必須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的世界歷史意義。
第三,要重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之中批判性思維和現實批判力的發掘和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統一。我們必須重申馬克思主義是革命的、批判的武器,必須認識到批判性思維對民族活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性。分析批判功能,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本質、最珍貴的方法論功能。當然,馬克思主義的批判不是故意找茬而否定一切,也不是對這種或那種孤立狀況進行的指責和推薦的補救辦法。唯物辯證法批判功能的科學性在于,它的任何批判性否定都是以對現存事物的某種肯定為前提的,它是揚棄而不是否定一切。這就是說,它的革命批判態度表現為旨在改善現有的社會生活的建設性批判。
第四,必須在理論上徹底,就是說,我們對理論的闡釋和研究要經得起審視和討論。闡釋我們的主張時,要進行徹底的理論研究和說明,若有遮掩,就容易失去公信力。正如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的,“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當然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1頁)。如果理論上不徹底,就會出現“文筆日繁,其政日亂”(《隋書》卷66,《李諤傳》,中華書局1973年第1544~1545頁)的現象。我們理論宣傳影響力的削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越來越偏重于理論的自我辯護,而忽視了自我批評,這給非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可乘之機。對于反馬克思主義,要大膽發聲,敢于亮劍,維護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實際上,唯物辯證法批判功能的徹底性在于,它在進行向外的批判時從不忘卻對自身的省視。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無產階級革命……經常自己批判自己,往往在前進中停下腳步,返回到仿佛已經完成的事情上去,以便重新開始把這些事情再作一遍;它們十分無情地嘲笑自己的初次企圖的不徹底性、弱點和不適當的地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125頁)。因為,我們知道,“理想的社會”并不是一個先驗的結構,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即新的生活方式的創立和不斷完善化的過程。問題是,我們必須把批判性思維引導到建設性批判上,而不是因外部的批判而導致破壞性的結果。要做到建設性的批判,就必須對現實采取歷史的態度,既要看到歷史的繼承性,也要看到歷史的發展性,歷史發展就是繼承與超越的辯證法。要做到建設性的批判,就必須不僅對他者進行批判,而且對自己也采取反思的、批判的態度。我們過去往往批判別人,而對自己的不足反而忽視或遮掩,這不僅使我們的理論喪失了解決問題的穿透力,而且也使公信力受損。實際上,只有以自我批判的態度,才能真正重建建設性批判,才能避免破壞性的外在的批判。實際上,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一次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反思而推動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歷史運動。
最后,在話語權競爭的背景下,還要變革和完善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一方面,理論要徹底,就必須反映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徹底的理論必須來自人民群眾,反映人民群眾的心聲;另一方面,理論要發揮作用,就必須為人民群眾所理解,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能轉變成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理論不為群眾所理解,就等于空中樓閣,再完美也沒有用處。理論只有來自群眾、為群眾所理解,才能引導社會輿論和社會風尚。
總之,彰顯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批判力量,就是讓人民群眾不僅學習馬克思主義,而且讓人民群眾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掌握這個武器就能夠不斷超越我們認識的當下局限性,從而把現實推向更加理想的未來。(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韓震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