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成果《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凡24萬字,配以近60幅珍貴歷史圖片,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關頭,英勇抗擊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凝練和提升了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代品格與精神風貌。
第一,立足中國歷史實際,著眼于世界歷史變遷的大格局與大趨勢,對中華民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創造世界歷史的雄壯篇章作出了新闡述。該書視野寬廣,從世界歷史進程中重新審視中國抗戰史,提出了許多富有創新價值的新論斷。比如,日本率先發動的九一八事變,“點燃了世界反法西斯對外侵略戰爭的第一把戰火”;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愛國軍民即沖破國民黨“不抵抗政策”的束縛,展開了英勇的局部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以七七事變為標志,中國全國抗戰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戰略相持階段,中國戰場繼續處于獨立抗戰的境地,是東方唯一的反法西斯戰場等。這些論點透視出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和作用。對于七七事變,編者明確指出,在世界主要矛盾轉變為世界法西斯與世界人民之間矛盾的形勢下,“日本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已超出中日兩國的范圍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這一觀點有助于改變西方國家忽視或者輕視東方戰場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將抗戰史研究向前推進一大步。該書進而認為,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和中國全國抗戰的爆發,“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成為“世界新舊格局變化的重要轉折點”。這都說明了中國戰場在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糾正“西方中心論”主導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觀。該書對于中國抗戰史的世界歷史地位和作用的發掘,成功地書寫出了當前中國學者有關抗戰史的歷史認知和民族記憶。
第二,充分肯定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意義和價值,既客觀展現了國民黨領導下正面戰場的殊死抵抗,又如實書寫了共產黨領導下敵后戰場的浴血奮戰。該書的一大創新點是具體分析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客觀評價兩個戰場的意義和價值。比如,該書既論述國民黨連續組織淞滬、太原、徐州、武漢等會戰大規模阻擊日軍,正面戰場成為戰略防御階段的主戰場的史實,也論述了日本軍事進攻的重點轉向敵后戰場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團結一致、浴血奮戰,粉碎了日軍的一次次進攻,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主戰場的史實。該書強調,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回答了決定抗日戰爭成敗的根本性和戰略性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戰場獨當一面,“使中國抗戰形成了敵后和正面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夾擊敵人的戰略態勢”,逐步成為全國抗戰的重心。該書通過客觀的分析和翔實的數據,突出了中國共產黨開辟了廣大的敵后戰場,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堅持持久抗戰、奪取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的歷史結論。
第三,從分析國民黨抗戰政策的兩面性與共產黨人民戰爭原則的徹底性出發,闡述了中國戰場實際領導權由國民黨轉向共產黨的必然性。該書發掘了國民黨及其政府的對日媾和幻想,對外交和盟軍的依賴心理,以及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對日媾和方面的社會基礎。在此基礎上,該書對國民黨在后期抗戰中消極態度和頹廢表現的分析也就具有了較強的說服力。比如,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后,日本急于從中國戰場脫身,遂對國民黨發動了代號為“桐工作”的新一輪誘降攻勢,國民黨出現了抗戰以來最嚴重的動搖,采取消極避戰、保存實力、準備反攻內戰的政策,連續發動了反共高潮,把抗戰勝利的希望越發寄托在同盟國身上。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國民黨高級官員、高級將領及數十萬軍隊公然降日和豫湘桂戰場大潰敗的局面,將國民黨的妥協性暴露得淋漓盡致,國民黨對中國抗戰的影響力和領導力大幅下滑。與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在中國戰場發揮的主導作用相比,戰略相持階段抗戰的實際領導力量已經轉移到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該書認為中國共產黨抗戰政策的徹底性和堅決性,最為突出地表現在對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根據地之戰略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上。中國共產黨所堅決執行的人民戰爭原則與廣闊的敵后戰場的開辟,使得中國戰場成功實現了內外線作戰的轉化。這就指出了中共領導的武裝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成為堅持抗戰的主力軍,廣闊的敵后戰場,逐漸上升為中國抗戰的主戰場的歷史必然性。
第四,客觀全面地敘述與評價戰時日本不同政治勢力,體現出編者全面辯證而又理性冷靜的科學態度。該書既分析了日本法西斯軍國主義對中國的瘋狂侵略和罄竹難書的罪行,深刻剖析了天皇在整個侵華戰爭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客觀呈現了日本共產黨與日本一些愛好和平的人士對中國抗戰的同情與支持。書中專辟一章對日軍制造的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大量屠殺與迫害慘案、殘暴的“三光”政策與野蠻的無差別轟炸、違背國際公約與實施生化武器戰、強擄與奴役中國勞工、殘害中國婦女的暴行與“慰安婦”制度、肆意摧殘中國文化等暴行作了系統闡述。該書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暴行作出了總體評價:“日本軍國主義在侵華戰爭中滅絕人性、喪心病狂,各種殘暴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對中國人民進行駭人聽聞的屠殺、迫害、奴役和摧殘,犯下了累累法西斯暴行,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殘暴、最丑陋的黑暗一頁。”這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中國學者的立場和態度。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書中還記述了日本共產黨與許多愛好和平的日本進步人士,同情、支持乃至直接參加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義舉。比如,日本共產黨人野坂參三曾在中國延安工作,直接幫助中國抗戰。日本人反戰同盟華北聯合會確立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為迫使日軍撤出中國而斗爭的中心任務。該書還如實記述了日本革命志士西里龍夫、中西功、尾崎秀實、手島博俊、白井行幸、尾崎莊太郎等人發揚國際主義精神,對中國抗戰作出的貢獻,記載了曾經長期居住中國并與中國人民一道進行抗日斗爭的鹿地亙及夫人池田幸子、綠川英子、山田和夫、成倉進等人的反戰事跡。
第五,對中國抗戰整體意義與價值的深刻詮釋,表現出編者對學術創新的不懈追求與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話語權的理論自覺。與以往中國抗戰史研究成果相比,該書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尤其注重對中國抗戰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地位和作用的發掘,有力地糾正了西方學界長期對中國抗戰地位的忽視與低估,有利于回擊國內否定中國抗戰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該書認為,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當西方主要國家對日本的侵略行動實行妥協縱容政策時,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戰爭的旗幟,打響了反法西斯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開始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實際上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在這場關乎世界和平、人類命運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大國的聯系與協調,積極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中國不但率先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作了不懈努力。該書對中國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地位與作用的闡述事實上成為貫穿全書的重要線索之一,展現了編者的世界眼光和全局視野,是自覺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話語權的一次有益嘗試。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2015年07月02日 08:50:59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曹守亮)